我的老领导周巍峙同志在2014年9月12日走完了他99岁的光辉历程。这几天,我被巍峙同志(我一向这样称呼他)的人品和业绩深深地吸引和感召了,不能不把反复出现的一些难忘的记忆写出来。
十大集成
我是9月14日上午赶到巍峙同志的家,向他的夫人王昆同志表示哀悼和慰问,然后向他的遗像三鞠躬。我抬头望去,端庄慈祥的遗像安放在10部大书之上,格外引人注目。我问陪立一旁的巍峙与王昆之子八月,那是10部《中国民族民间集成志书》吗?在八月作了肯定回话后,我面对遗像高声地说:“没有周巍峙,就没有十大集成。”
我为什么如此关注灵堂摆放“十大集成”这一细节,并大声说出去?
大家知道,巍峙同志,从1934年起就投身革命文艺事业,新中国成立后又长期担任文艺领导工作,对新中国文艺的繁荣和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这是有口皆碑的。由他作曲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和《十里长街送总理》,由他组织的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和大型革命舞蹈《中国革命之歌》,都已成为永载史册的时代经典。而由他主持编纂的“十大集成”志书,以其质量、规模和学术价值,在灵堂上作为人们仰视与思念的标志性物体,是再适当不过的了,而且必将超越他所贡献的其他时代经典,更长期地为人们所收存所使用。
1979年开始编纂,2009年出齐的“十大集成”志书,共450册、4.5亿字,包括《中国民间歌曲集成》《中国戏曲音乐集成》《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中国曲艺音乐集成》《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中国戏曲志》《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中国歌谣集成》《中国谚语集成》《中国曲艺志》10个门类,每一门类都按省分卷,全面反映了我国各地区各民族戏曲、曲艺、音乐、舞蹈和民间文学的历史和现状,是对我国源远流长、浩如烟海的民族民间文化在抢救与保护方面规模最大、质量最好、最有代表性的出版工程。
诚然,“十大集成”是多部门、多地区共同协作参与,数以10万余人踏遍高山、草原、密林、边陲,采用多种手段进行记录、整理而集其大成的。然而,从始至终,一以贯之,直至大功告成,更靠巍峙同志的谋划、操劳与奉献。我翻阅了收在《周巍峙文集》中专门指导“十大集成”工作的23篇文稿,对制订与调整编选规划、确定编选原则与分地分卷指导、组织力量与协调各方、争取经费保障与改善编选条件、审查定稿与安排出版等,都有详尽反复的论述,而各篇论述都围绕一个总的目标,就是保证这项被誉为“建造民族民间文化万里长城”的宏伟工程的高质量,切实防止某一城区、某一角落出现“倒塌”。特别是当编纂工作出现“没有预想到的复杂情况和严重困难”,他又从文化部代部长、第一副部长任上退下来之后,仍然为“十大集成”到处奔走呼号,亲自赴中央有关部门协调,亲自跑财政部协调经费,亲自到有关省市督办。经常陪伴他工作的,是一个二至三人的小班子,到后期,已被人们称为“老集成”了。我曾经对他表示我在任时对这套书做得太少了,而他总是以办成了什么事来体谅他的老部下。正是由于这些记忆涌上心头,我才在灵堂上高声喊出:“没有周巍峙,就没有十大集成!”
特殊考验
我同巍峙同志相识于20世纪50年代末期,有一段时间还同住在文化部203大院的一个楼里,但真正在工作上有接触,是1964年京剧现代戏观摩演出大会期间,他把我从教育司借调到大会负责简报编写工作(分两种,供各代表团、观摩团交流情况的“大简报”与直送中央有关领导同志参阅的“小简报”《情况汇报》)。在6月28日第8期“小简报”上报道现代戏创作与演出曾时兴时衰出现反复的原因时,列举了浙江观摩团在讨论中谈道:“现代戏所以出现反复,是因为小看大,下看上,浙江看上海,看北京”;在杭州“有时招待内宾,甚至叫我们演出《五花洞》《活捉张三郎》,而现代戏却不能登大雅之堂,这就使我们方向模糊了。”粉碎“四人帮”后查明,1962年6月下旬,江青在杭州住汪庄时多次点戏,由负责警卫的浙江公安部门通过文化部门安排京剧团演出,被她点的戏就有当时禁演的《五花洞》《四郎探母》等。我们在1962年会演编稿时,只是按发言内容反映了情况,并不了解浙江观摩团发言者所言内情,而且还引出不同意见的发言:“有的领导看某些坏戏,是为了调查研究,所以只是内部观摩演出,这和对外公演,要有区分。”
这期“小简报”送出后,首先引起陆定一(时任中宣部部长)的注意,他批示要对这期“小简报”反映的事“逐一查清”。江青(时有京剧现代戏观摩演出大会顾问头衔,并出席大会领导小组会议,观摩一些场次的演出)阅后认为这是“小简报”造她的谣,严令中宣部要周巍峙予以澄清和检查。“文革”当中,江青更是说陆定一伙同周巍峙对她进行政治陷害,还公开指使浙江造反派批斗当年为她安排演出的浙江文化、公安部门的相关人员,有的身心受到严重伤害,含冤而死。对巍峙同志的审查批斗,从北京到湖北咸宁文化部五七干校,持续8年之久,直至1975年被“解放”为止。这期间,不仅是强迫你“灵魂深处爆发革命”,还要对你日夜折磨,遭受“皮肉之苦”。
“小简报”事件,对巍峙同志来说,是一种苦难,也是一种磨炼,而留给人们的却是值得学习的榜样。巍峙同志在人们高举“革命旗号”的极大压力下,也违心地作过多次检查,但他对强迫他承认伙同陆定一陷害江青这一关键情节,却始终以“自我检查”的名义对事情的真相认真地做出解释。应当说,这在当时,是做到坚持原则、保护自己的一种最佳选择了。“小简报”是在编好后送他审稿的,如果简报组未将内宾在浙江看戏一事编入,这后来的横祸也不会降临了,但他只检查自己,承担责任,决不“上推下卸”,把我这个简报组组长牵扯进去,使我幸运地在“小简报”事件上“安全过关”。“文革”是一种特殊的历史时期,对“文革”中批斗过他的干部群众,只要不是有野心,不是紧跟“四人帮”干坏事犯了罪的,他都能够谅解。这也是一种高贵的品格。巍峙同志及其全家在“文革”中遭受的迫害比许多处于逆境的同志都更惨重,但他心胸宽阔,目光远大,相信群众,相信党,相信真理必将战胜邪恶,表现了一个共产党人坚强的革命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众望归一
我读过关于巍峙同志的两部书。
一部是他80岁生日时,同辈与晚辈们评述他的思想和业绩的《众口说老周》,一大厚本,其中也有我的一篇。
一部是他90岁生日时出版的《年方九十——周巍峙文集》,收入1932年至2006年70余年的文稿,共5卷。我出席了这本书的出版座谈会,向他学习和祝贺。
巍峙同志对这两件事都有说法。对前者,他发言称“八十生日谈人生感悟”。对后者,他讲了两句话:“年方九十说历史不短”;“年方九十说自己还年轻,来日方长”。
我的读后体会,一时说不好,还是借助巍峙同志的一首《八十自嘲》(也是自谦)诗来表达可能更传神:“来自贫寒户,混迹文苑中,奔忙60载,一个打杂工。”这60载,也可延伸为80载、90载,是人的一生之意。我看到的是:身居高位时全无官架子,创建伟业时总是显得很平凡,担任一把手时善于团结一班人,为他人当助手时甘心情愿承担琐事杂务。文艺界常因意见分歧发生内耗,而他却能同有各种不同意见的人保持联系,成为团结的稳定的使人放心的因素。1996年12月,在中国文联换届大会前夕,原拟任文联主席曹禺突然因病辞世。离大会开幕只有一周时间了,这时,从党中央到文艺家们都想到一个人,都推举巍峙同志出任主席一职,真是众望归一,达到了罕见的高度一致。我这个文艺界的局外人也被感召,在1996年12月21日写信给巍峙同志:“今日得知您当选中国文联主席,向您表示祝贺。80岁高龄担此重任,定能以您的威望和影响,增强整个文艺界的团结,繁荣发展文艺事业;同时千万不要过于劳累,日常工作由专职班子管,抓抓大事就可以了。这是我——一个在关键时期得您的关怀与支持的人,向您提出的建议。”
巍峙同志不负众望,弹精竭虑,为广泛团结全国文艺界、繁荣发展文艺事业,发挥了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我在祝贺信中提到巍峙同志在关键时期对我的关怀与支持,主要是指20世纪80年代,他任文化部代部长以及其后的一段往事。1982年5月,在政府机构改革中实行“五合一”,中央为文化部任命了新部长,巍峙同志由代部长、党组书记改任第一副部长、党组副书记。大家都说他以大局为重,不计个人名位得失。他关心干部,但从不对他关心过的人表露自己的关心。出版局归文化部领导后,1984年至1985年文化部酝酿增加领导成员,我被提名为副部长人选报中央审批。这期间,文化部按中央部署进行整党,党组分设两个领导小组分管整党工作和业务工作,我被指定参加分管业务工作的领导小组。对我的工作安排,是以朱穆之同志为班长的文化部党组集体的决定,也有文化部广大干部的支持(经过文化部系统干部无记名投票考核),但我从旁得知,巍峙同志是积极有力的支持者和推荐人。这时,我和巍峙同志的接触也比过去多了,但他从未向我透露过什么,一句半句都没有,当然我也没有为自己的工作向他说过什么话,做过什么事。10多年后,即1997年3月26日,这时巍峙同志和我都早已离开政府文化工作岗位,在我去看他顺便提起这件事时,他认真地说,如果那个时候私下对你说是我首先向穆之同志推荐你的,不就是没有组织原则了吗?我的老领导,就是这样关怀干部又讲原则,令我肃然起敬,铭记在心,终身受用。
巍峙同志是事业大成之后,高龄辞世。他一生高风亮节,对身后之事也留下遗言,不举办遗体告别仪式。他的夫人遵嘱,只在家中设置灵堂,供亲友吊唁。我去时按报上所载,说是98岁高龄了,王昆同志认真地纠正说是99岁了,我接下话茬表示,也可以说是百岁老人了,以印证他90高龄时还有“来日方长”之言。王昆同志又想到自己,说她也90岁了。我也顺着说了一句:“我才85周岁呢!”当然,这都是表露一种精神。近些时日,我因感怀巍峙同志的崇高人品而胜过了因知遇之恩产生的个人悲痛,深情地思念着与思考着。我的老领导、好领导,人不在了,而人品、思想和业绩仍将常在、永在,继续鼓舞着我们以及其后的人们!
人物简介
周巍峙,男,原名周良骥,1916年6月生,江苏东台人。中共党员。
1932年在上海参加左翼文化运动,一生献身文化事业。
1977年起,周巍峙同志先后担任文化部副部长、党组副书记、党组书记、代部长、第一副部长等职。从1996年12月至今,周巍峙先后担任第六届、七届中国文联主席,第八届、九届中国文联名誉主席。
周巍峙同志主持编纂的10部民族民间文艺集成志书,被海内外学者誉为建设“中国文化万里长城”的系统工程,其中《中国戏曲音乐集成》《中国民间歌曲集成》由他担任主编、副主编。
周巍峙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14年9月12日4时34分在北京逝世。
我的老领导周巍峙同志在2014年9月12日走完了他99岁的光辉历程。这几天,我被巍峙同志(我一向这样称呼他)的人品和业绩深深地吸引和感召了,不能不把反复出现的一些难忘的记忆写出来。
十大集成
我是9月14日上午赶到巍峙同志的家,向他的夫人王昆同志表示哀悼和慰问,然后向他的遗像三鞠躬。我抬头望去,端庄慈祥的遗像安放在10部大书之上,格外引人注目。我问陪立一旁的巍峙与王昆之子八月,那是10部《中国民族民间集成志书》吗?在八月作了肯定回话后,我面对遗像高声地说:“没有周巍峙,就没有十大集成。”
我为什么如此关注灵堂摆放“十大集成”这一细节,并大声说出去?
大家知道,巍峙同志,从1934年起就投身革命文艺事业,新中国成立后又长期担任文艺领导工作,对新中国文艺的繁荣和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这是有口皆碑的。由他作曲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和《十里长街送总理》,由他组织的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和大型革命舞蹈《中国革命之歌》,都已成为永载史册的时代经典。而由他主持编纂的“十大集成”志书,以其质量、规模和学术价值,在灵堂上作为人们仰视与思念的标志性物体,是再适当不过的了,而且必将超越他所贡献的其他时代经典,更长期地为人们所收存所使用。
1979年开始编纂,2009年出齐的“十大集成”志书,共450册、4.5亿字,包括《中国民间歌曲集成》《中国戏曲音乐集成》《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中国曲艺音乐集成》《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中国戏曲志》《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中国歌谣集成》《中国谚语集成》《中国曲艺志》10个门类,每一门类都按省分卷,全面反映了我国各地区各民族戏曲、曲艺、音乐、舞蹈和民间文学的历史和现状,是对我国源远流长、浩如烟海的民族民间文化在抢救与保护方面规模最大、质量最好、最有代表性的出版工程。
诚然,“十大集成”是多部门、多地区共同协作参与,数以10万余人踏遍高山、草原、密林、边陲,采用多种手段进行记录、整理而集其大成的。然而,从始至终,一以贯之,直至大功告成,更靠巍峙同志的谋划、操劳与奉献。我翻阅了收在《周巍峙文集》中专门指导“十大集成”工作的23篇文稿,对制订与调整编选规划、确定编选原则与分地分卷指导、组织力量与协调各方、争取经费保障与改善编选条件、审查定稿与安排出版等,都有详尽反复的论述,而各篇论述都围绕一个总的目标,就是保证这项被誉为“建造民族民间文化万里长城”的宏伟工程的高质量,切实防止某一城区、某一角落出现“倒塌”。特别是当编纂工作出现“没有预想到的复杂情况和严重困难”,他又从文化部代部长、第一副部长任上退下来之后,仍然为“十大集成”到处奔走呼号,亲自赴中央有关部门协调,亲自跑财政部协调经费,亲自到有关省市督办。经常陪伴他工作的,是一个二至三人的小班子,到后期,已被人们称为“老集成”了。我曾经对他表示我在任时对这套书做得太少了,而他总是以办成了什么事来体谅他的老部下。正是由于这些记忆涌上心头,我才在灵堂上高声喊出:“没有周巍峙,就没有十大集成!”
特殊考验
我同巍峙同志相识于20世纪50年代末期,有一段时间还同住在文化部203大院的一个楼里,但真正在工作上有接触,是1964年京剧现代戏观摩演出大会期间,他把我从教育司借调到大会负责简报编写工作(分两种,供各代表团、观摩团交流情况的“大简报”与直送中央有关领导同志参阅的“小简报”《情况汇报》)。在6月28日第8期“小简报”上报道现代戏创作与演出曾时兴时衰出现反复的原因时,列举了浙江观摩团在讨论中谈道:“现代戏所以出现反复,是因为小看大,下看上,浙江看上海,看北京”;在杭州“有时招待内宾,甚至叫我们演出《五花洞》《活捉张三郎》,而现代戏却不能登大雅之堂,这就使我们方向模糊了。”粉碎“四人帮”后查明,1962年6月下旬,江青在杭州住汪庄时多次点戏,由负责警卫的浙江公安部门通过文化部门安排京剧团演出,被她点的戏就有当时禁演的《五花洞》《四郎探母》等。我们在1962年会演编稿时,只是按发言内容反映了情况,并不了解浙江观摩团发言者所言内情,而且还引出不同意见的发言:“有的领导看某些坏戏,是为了调查研究,所以只是内部观摩演出,这和对外公演,要有区分。”
这期“小简报”送出后,首先引起陆定一(时任中宣部部长)的注意,他批示要对这期“小简报”反映的事“逐一查清”。江青(时有京剧现代戏观摩演出大会顾问头衔,并出席大会领导小组会议,观摩一些场次的演出)阅后认为这是“小简报”造她的谣,严令中宣部要周巍峙予以澄清和检查。“文革”当中,江青更是说陆定一伙同周巍峙对她进行政治陷害,还公开指使浙江造反派批斗当年为她安排演出的浙江文化、公安部门的相关人员,有的身心受到严重伤害,含冤而死。对巍峙同志的审查批斗,从北京到湖北咸宁文化部五七干校,持续8年之久,直至1975年被“解放”为止。这期间,不仅是强迫你“灵魂深处爆发革命”,还要对你日夜折磨,遭受“皮肉之苦”。
“小简报”事件,对巍峙同志来说,是一种苦难,也是一种磨炼,而留给人们的却是值得学习的榜样。巍峙同志在人们高举“革命旗号”的极大压力下,也违心地作过多次检查,但他对强迫他承认伙同陆定一陷害江青这一关键情节,却始终以“自我检查”的名义对事情的真相认真地做出解释。应当说,这在当时,是做到坚持原则、保护自己的一种最佳选择了。“小简报”是在编好后送他审稿的,如果简报组未将内宾在浙江看戏一事编入,这后来的横祸也不会降临了,但他只检查自己,承担责任,决不“上推下卸”,把我这个简报组组长牵扯进去,使我幸运地在“小简报”事件上“安全过关”。“文革”是一种特殊的历史时期,对“文革”中批斗过他的干部群众,只要不是有野心,不是紧跟“四人帮”干坏事犯了罪的,他都能够谅解。这也是一种高贵的品格。巍峙同志及其全家在“文革”中遭受的迫害比许多处于逆境的同志都更惨重,但他心胸宽阔,目光远大,相信群众,相信党,相信真理必将战胜邪恶,表现了一个共产党人坚强的革命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众望归一
我读过关于巍峙同志的两部书。
一部是他80岁生日时,同辈与晚辈们评述他的思想和业绩的《众口说老周》,一大厚本,其中也有我的一篇。
一部是他90岁生日时出版的《年方九十——周巍峙文集》,收入1932年至2006年70余年的文稿,共5卷。我出席了这本书的出版座谈会,向他学习和祝贺。
巍峙同志对这两件事都有说法。对前者,他发言称“八十生日谈人生感悟”。对后者,他讲了两句话:“年方九十说历史不短”;“年方九十说自己还年轻,来日方长”。
我的读后体会,一时说不好,还是借助巍峙同志的一首《八十自嘲》(也是自谦)诗来表达可能更传神:“来自贫寒户,混迹文苑中,奔忙60载,一个打杂工。”这60载,也可延伸为80载、90载,是人的一生之意。我看到的是:身居高位时全无官架子,创建伟业时总是显得很平凡,担任一把手时善于团结一班人,为他人当助手时甘心情愿承担琐事杂务。文艺界常因意见分歧发生内耗,而他却能同有各种不同意见的人保持联系,成为团结的稳定的使人放心的因素。1996年12月,在中国文联换届大会前夕,原拟任文联主席曹禺突然因病辞世。离大会开幕只有一周时间了,这时,从党中央到文艺家们都想到一个人,都推举巍峙同志出任主席一职,真是众望归一,达到了罕见的高度一致。我这个文艺界的局外人也被感召,在1996年12月21日写信给巍峙同志:“今日得知您当选中国文联主席,向您表示祝贺。80岁高龄担此重任,定能以您的威望和影响,增强整个文艺界的团结,繁荣发展文艺事业;同时千万不要过于劳累,日常工作由专职班子管,抓抓大事就可以了。这是我——一个在关键时期得您的关怀与支持的人,向您提出的建议。”
巍峙同志不负众望,弹精竭虑,为广泛团结全国文艺界、繁荣发展文艺事业,发挥了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我在祝贺信中提到巍峙同志在关键时期对我的关怀与支持,主要是指20世纪80年代,他任文化部代部长以及其后的一段往事。1982年5月,在政府机构改革中实行“五合一”,中央为文化部任命了新部长,巍峙同志由代部长、党组书记改任第一副部长、党组副书记。大家都说他以大局为重,不计个人名位得失。他关心干部,但从不对他关心过的人表露自己的关心。出版局归文化部领导后,1984年至1985年文化部酝酿增加领导成员,我被提名为副部长人选报中央审批。这期间,文化部按中央部署进行整党,党组分设两个领导小组分管整党工作和业务工作,我被指定参加分管业务工作的领导小组。对我的工作安排,是以朱穆之同志为班长的文化部党组集体的决定,也有文化部广大干部的支持(经过文化部系统干部无记名投票考核),但我从旁得知,巍峙同志是积极有力的支持者和推荐人。这时,我和巍峙同志的接触也比过去多了,但他从未向我透露过什么,一句半句都没有,当然我也没有为自己的工作向他说过什么话,做过什么事。10多年后,即1997年3月26日,这时巍峙同志和我都早已离开政府文化工作岗位,在我去看他顺便提起这件事时,他认真地说,如果那个时候私下对你说是我首先向穆之同志推荐你的,不就是没有组织原则了吗?我的老领导,就是这样关怀干部又讲原则,令我肃然起敬,铭记在心,终身受用。
巍峙同志是事业大成之后,高龄辞世。他一生高风亮节,对身后之事也留下遗言,不举办遗体告别仪式。他的夫人遵嘱,只在家中设置灵堂,供亲友吊唁。我去时按报上所载,说是98岁高龄了,王昆同志认真地纠正说是99岁了,我接下话茬表示,也可以说是百岁老人了,以印证他90高龄时还有“来日方长”之言。王昆同志又想到自己,说她也90岁了。我也顺着说了一句:“我才85周岁呢!”当然,这都是表露一种精神。近些时日,我因感怀巍峙同志的崇高人品而胜过了因知遇之恩产生的个人悲痛,深情地思念着与思考着。我的老领导、好领导,人不在了,而人品、思想和业绩仍将常在、永在,继续鼓舞着我们以及其后的人们!
人物简介
周巍峙,男,原名周良骥,1916年6月生,江苏东台人。中共党员。
1932年在上海参加左翼文化运动,一生献身文化事业。
1977年起,周巍峙同志先后担任文化部副部长、党组副书记、党组书记、代部长、第一副部长等职。从1996年12月至今,周巍峙先后担任第六届、七届中国文联主席,第八届、九届中国文联名誉主席。
周巍峙同志主持编纂的10部民族民间文艺集成志书,被海内外学者誉为建设“中国文化万里长城”的系统工程,其中《中国戏曲音乐集成》《中国民间歌曲集成》由他担任主编、副主编。
周巍峙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14年9月12日4时34分在北京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