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期待回应哪些文化产业热点

2015年3月9日

关注两会资讯,把握产业方向。
  一年一度的两会又如约而至。今年两会不涉及换届,属于传统意义上的"平年例会",但"四个全面"的时代背景和"新常态"的发展环境,还是让这届两会有了不平常的气息,尤其是柴静作品《穹顶之下》引发的广泛讨论,直指治理能力的提高、发展方式的转型和生态文化的唤醒,更让人们对这届两会充满渴盼。文化产业虽然在国民经济中的体量较小,可其发展能量却不能小视。文化产业如何在减少污染、促进发展方式转变上多挑重担,如何扫除人们的"心灵雾霾"、在提高群众幸福指数和全社会文明程度上有所作为,这是文化产业界追问的终极课题,也应是两会最高议事殿堂的关注热点。因为,从目标导向上看,群众的需求和代表委员们的兴奋点应是一致的;从问题意识上看,产业的发展目标和代表委员们的议题是能呼应的。希望会场内外的共震、群众与代表委员的共鸣,能共同推动减少大气雾霾和心灵雾霾。

一、 文化体制改革如何全面深化改革?
  十年文化体制改革激发了文化创造活力,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为下一步文化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文化体制改革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不可否认,现在文化产业界人士在实践中,仍经常抱怨做事的艰难和体制的束缚,依然能感受到文化改革发展中存在的许多问题,有条块分割和部门利益、有行业和区域的壁垒,甚至还有身份的歧视;而人民群众则反映文化产品不"解渴"、文化服务跟不上。这些矛盾和问题,都是"硬骨头",需要全面深化改革,破解阻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进一步解放文化生产力,以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适应产业发展的需要。
"一部好的作品,应该是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同时也应该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作品。"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强调,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不要沾满了铜臭气。优秀的文艺作品,最好是既能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成功,又能在市场上受到欢迎。
如何让更多的好作品涌现,如何让文化产品"叫好又叫座",其根本就是文化体制改革如何全面深化改革,如何释放文化生产力。文化部原部长蔡武委员认为,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应紧紧围绕一个核心目标即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着力抓住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深化国有文化单位改革两个关键环节,加快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文化市场体系、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对外文化传播和对外话语体系、文化政策法规体系五个体系的构建。

二、 文化民生能否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
  "如果有天堂 , 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著名作家博尔赫斯对图书馆寄予期待,描绘了文化设施对于人心灵的抚慰作用。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这些文化设施让群众可接近、可利用、可感知、可享受,能潜移默化地提升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
  全面的小康社会,不仅仅是解决温饱问题,而是要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满足城乡发展需要;不仅物质生活丰富,还要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惠及十几亿人口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文物出版社原社长苏士澍委员认为,只有实现文化产品更加丰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才会有全面小康社会的文化民生,才能让文化真正走进百姓的生活,让文艺成为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的前进号角。

三、 文化产业如何行进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轨道上?
  "很高兴去年我们关于文化产业促进法的议案有了进展。"全国人大代表、盐城市政协副主席蒋婉求说去年两会上她们31位代表提出加快制定文化产业促进法的议案,今年得到的反馈是,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已将文化产业立法列入立法规划,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高度重视文化产业立法工作,赴陕西、四川等省开展了文化产业促进法立法调研,文化部也正在进行文化产业促进法的立法前期准备工作,拟围绕关系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性、基础性、长期性的重大问题展开。
  文化产业在我国处于发展阶段,对新兴的数字文化产业、文化博览、影视节、出版物展销、动漫设计制作以及旅游相关的一系列文化创意等产业行为,尚无相关法律,迫切需要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另一方面,自去年以来,出台了一系列高规格的文化产业扶持政策,都明确提到了税收的优惠政策,但实际执行却并不理想,广大文化企业不仅没有享受到税收的优惠,反而还被税收"压"得苦不堪言,那是因为按照"税收法定"的原则,文化部门的政策无法获得税务部门的认可和执行。因此,这也需要从法律层面对"文化例外"进行明确的规定和有效的保护。
  期待文化产业促进法尽快出台,既让文化产业走上健康发展的法治轨道,也能推动文化产业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四、文化产业在"新常态"中如何发挥先导作用?
  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增长速度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文化创意产业在这个转型过程中,大有可为,可以发挥先导作用,通过与相关产业融合,集成科学、技术、文化、艺术和社会经济等要素,从单纯的功能使用向高端综合设计转化,提升中国制造的附加值,成为促进经济转型发展的新动力。
  华侨城集团公司首席顾问任克雷委员提交了以设计服务促进经济转型发展的提案。他认为,大力发展工业设计,是丰富产品品种、提升产品附加值的重要手段,是创建自主品牌,提升工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是扩大消费需求的客观要求,也是我国经济发展适应"新常态"的重要选择之一。 


五、文化产业自身如何走上提质增效的升级路?
  "低俗不是通俗,欲望不代表希望,单纯感官娱乐不等于精神快乐。"习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尖锐地指出当前在文艺创作方面的弊端,存在着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存在着抄袭模仿、千篇一律的问题,存在着机械化生产、快餐式消费的问题。文化产品是特殊产品,直指人的内心,影响人的精神和灵魂,对文化产业内容的要求、社会效益的要求是第一位的。
  "除了对文化产品的内容要求,在技术手段和生产方式上也要与时俱进,文化企业要善用互联网等新技术。"中国民营文化产业商会会长、百度公司董事长李彦宏委员指出,互联网不仅是颠覆传统产业,而是帮助传统产业提升效率,刺激其发展。文化产业要与互联网深度融合,重新构建自己的商业模式,既能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迅速满足消费者的文化需求,也能提高文化产业的生产效率,实现全行业的提质增效。

六、文化产业如何让传统文化"活"起来?
  3月2日,国务院发布了《博物馆条例》,要求支持博物馆事业发展,鼓励博物馆向社会免费开放,强化服务教育、科研、文化建设和大众生活的社会功能。人们注意到,条例中特别强调,要鼓励博物馆挖掘藏品内涵,与文化创意、旅游等产业相结合,开发衍生产品,增强博物馆发展能力。这体现了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结合的新思路,共同让传统文化"活"起来,增强中华文化的生命力和影响力。
  "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的工作意义非凡,这是发展文化产业的新机会,也能重建当代中国人的精神家园。"文化部副部长励小捷委员介绍,过去的一年中,为了"让文物活起来",文物部门打开思路,做了许多新的尝试,首次就文物合理利用召开全国工作交流会,研究部署文保单位开放、馆藏文物利用、文物精品展览、社会力量参与等工作;制定了提升博物馆展览质量、提高馆藏文物利用率的指导意见,积极推进省级博物馆与市县级博物馆相互借展、联展、巡展,提高馆藏文物展出率,逐步形成文物资源共享机制。

七、"一带一路"要有哪些产业和项目支撑?
  习近平主席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强调丝绸之路沿线各国要打造互利共赢的"利益共同体"和共同发展繁荣的"命运共同体"。构想很宏大,但一定要有产业和项目作支撑,才能赋予古老丝绸之路以崭新的时代内涵和旺盛的生命力。
高效便捷的跨境电子商务、跨境银行支付、公共信息服务和国际文化交流的"网上丝绸之路平台",丝绸之路国际博览园,丝绸之路风情街,丝绸之路商旅文化博览会,丝绸之路学术教育基金……大唐西市董事长吕建中委员一口气说了不少大"接地气"的文化产业大项目,他认为丝绸之路重大项目不仅创造了就业、内需、税收,提升了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经济外向度、文化影响力、魅力与活力,还促进了我国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推进了我国经济转型升级,推动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的大发展、大繁荣以及"一带一路"的建设。

(来源: 文化产业新视界  张玉玲编采)



来源() 作者()

甘肃文化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www.gswenhu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