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业“贴金工程”频出引读者反感

2013年11月24日

书业“贴金工程”频出引读者反感

    有人称郭敬明为其新作写了序,还公布了全文,但郭敬明说这不是他写的。这两天郭敬明被“托名作序”之事引起震动。读者之所以反应强烈是因为,此事的发生说明书业“贴金工程”已到了无所不用其极的地步。而事实上,绝大多数“贴金”的努力都是枉然。

    托名升级:郭敬明“被作序”

    最近某大二学生要出48万字长篇小说的消息被传得沸沸扬扬。一个近20岁的孩子出书,这根本算不得什么新闻,一切的看点都集中在那篇名为《写给我可爱的小作家》的序言上,因为作者据称是郭敬明。在这篇已经公开的序言有这样的句子:“在我心里他一直是一个温柔婉约的大家闺秀的样子。当他来上海《最小说》总部和我签订合约的时候,我的眼前出现的是一个一米八多的彪形大汉,我就震惊了。”序言署名“郭敬明”,日期为“2013年7月2日”。

    然而几天前,郭敬明的公司却发表声明称,郭敬明从来没有写过这篇序言。不仅作者不是郭敬明,就连序言中所提及的和《最小说》签约一事,也是子虚乌有。声明一出,舆论哗然。读者之所以反应强烈,是因为尽管他们知道书业里有种种作假的行为,但胡诌一篇序言,还坦然自若地称是郭敬明所写,明目张胆至此,实在匪夷所思。

    记者注意到,近来书业“托名”之举泛滥。不过之前最多只是“托名荐书”——在名人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把他们的名字印在腰封上,说他们对此书赞不绝口——可是现在,“托名作序”不仅是借一个名字,还要借一篇文章。托名之举大有升级之势。记者了解到,郭敬明并非是一个被“托名作序”的,海岩也曾被“托名”过,而王朔和刘震云的所谓“序言”一段时间更为常见。以至于为了打假,王朔和刘震云甚至声明再不写序言,所有署名“王朔“和”刘震云”的序言,均为托名之作。

    “贴金工程”:美言就能大卖?

    不知从何时起,书业有了“贴金工程”——请名家荐书,请名家写序,哪怕请名家题一个书名也好。在一些作者眼里,自己尚缺知名度,而如果能借名家之名“攀上高枝”,必能新书大卖。在这种自卑的心态之下,一些作者遍寻名家,如果寻不到便作假,此次托名郭敬明作序事件就是一个极端的例子。

    当然,大多数情况下借名成功的。但即便如此又能如何呢?记者曾见过一位名家从“提携”的角度给一位普通作者新书所作的序,洋洋洒洒数千字,名家绝大多数时候是在“抒怀”,只有末了一两百字算“切中主题”,说些“从这个角度而言,作者的研究是有意义的”之类不痛不痒的话。后来记者遇到这位名家,提及那篇序言。名家摆摆手坦言,实在是推脱不掉的应付之作,“那书其实也没有看过。”

    事实上,现在很多名人都不堪“序言之扰”,处于能推则推,推不掉就应付几句的状态。序言本应是精妙的推荐之语,让人读了序言,就想马上读书。可是目前应付的状况之下,序言荐书的功能也在丧失。读者孙渊就向记者直言,她现在从不看序言,“写序的人要么在自说自话,要么就大肆赞美,但即便赞美,也说不到点子上。”

    仅凭几句美言,显然不能使书大卖。出版人李德明对记者表示,现在一些作者的心思不应总花在“贴金”上,提高自信,做好学问,写好文章,才是真理。

(来源:青年报)

来源(不知从何时起,书业有了“贴金工程”——请名家荐书,请名家写序,哪怕请名家题一个书名也好。在一些作者眼里,自己尚缺知名度,而如果能借名家之名“攀上高枝”,必能新书大卖。) 作者()

甘肃文化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www.gswenhu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