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山俪语》:金城长廊文化建设又一步

2014年4月22日

《兰山俪语》:金城长廊文化建设又一步

  皋兰山雄踞兰州城南,形若蟠龙,高峻浑厚,如张两翼,东西环拱兰州城,蜿蜒20多里。其最高处海拔2129.6米,高出城区613米,是城区最高峰。古代森林覆盖,生态环境良好。早在4500多年前,就有先民刀耕火种,烧造彩陶。1981年在最高峰东南部营盘岭发掘出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的文化遗址,出土彩陶、石器等,就是明证。

  隋文帝一统天下,于开皇元年(581年)置兰州,以皋兰山为名,在山下筑城。从此兰州一名沿袭至今,具有1400多年的历史。而皋兰山“皋兰”一词,为匈奴语“天”的译音,形容此山高峻云天。《汉书·卫青霍去病传》载: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骠骑将军霍去病率万余骑,出陇西,过焉支山千余里,合短兵与匈奴鏖战于皋兰山下。此皋兰山在今张掖以西。到元代,把霍去病与兰州皋兰山挂钩。据《大元一统志》载:霍去病在皋兰山下以鞭抽地,涌现五眼泉,即今皋兰山麓的五泉山。

  传说总归传说,兰州皋兰山为军事要地,则是不争的事实。隋唐以来,为争夺黄河渡口——兰州,战火频燃,山上林地无存,唯剩瞭敌戍守的墩堠遗迹、屯兵之所的头营子、二营子、三营子、营盘岭等地名。抗战时筑有钢筋水泥碉堡,用以防范日寇,捍卫抗日大后方。这里曾是奠定大西北解放最后一战的兰州战役的主战场之一,至今仍存碉堡、战壕。

  威武雄壮的皋兰山还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元代曾在山顶筑三台阁,明清重修。凡三座台:中台三层,上为重楼,高五丈,内祀魁星塑像;楼左右筑土台两座,均高两丈,以烘托中台,与天上三台星相映照,提升兰州文运,并借以接引地气,使其上升,以助行云降雨。因此,士子祭祀魁星,祈盼金榜题名;官绅祭祀三台星,祈求风调雨顺,蔚然成俗。春秋佳日,登临瞻眺,黄河如带,北山似屏,街衢织网,高楼林立,不禁生凌空飞举之感。

  面对兵燹之后的荒山,兰州人从清道光时就尝试生态修复工作,曾经“挖窖引水,栽树成荫”。但限于技术与人力,效果并不显著。自抗战时开始荒山造林,到新中国建立初期,全民背冰挑水上山栽树浇树,营造林地,陈毅元帅诗句“甘肃绿化积极甚,植树担水上皋兰”正是实录。后来持续不断造林,引水上山,乃至采用喷灌、滴灌技术,终使皋兰山恢复森林景观,遍山郁郁葱葱,鸟语花香。1984年辟为公园,重修三台阁,点缀亭台楼阁,成为市民登山健身,游客俯瞰市容的首选之区。

  2012年,城关区委、区政府开始实施皋兰山长廊工程,从三台阁朝西,沿龙尾山修筑长廊,穿行于丰林花草之间,直到伏龙坪,凡长十里。油漆彩画、悬挂楹联、匾额、点缀雕塑,布置园林小品,以综合展示华夏文化,突出黄河文化、丝路文化、民族文化。使游人在健身、观景中,形象地、艺术地感受博大精深的华夏文化。

  为此,兰州市兰山公园建设管理委员会一边修筑长廊,一边请人收集古人联、赋,征集今人创作的联、赋,前者从古人吟咏陇右兰州的律诗中,选出119篇,从古人书联中选出111副。之于后者,2012年通过《光明日报》、《甘肃日报》,向海内外征联、征赋,共征得楹联3800多副,赋183篇。经专家三次评选,选出入围楹联361副、赋183篇,又从中选定优秀楹联140副、佳赋19篇,并在《光明日报》等报纸上公示。这些选定联、赋,已请书法家书写,镌刻之后,悬挂于长廊中。赋将镌刻于石,置于相应景区。

  为了便于游客玩赏使这些联、赋,并传至久远,将其编成《兰山俪语》一书,由甘肃文化出版社出版。当其时,皋兰山长廊纳入甘肃华夏文明传承新区工程,这正似如虎添翼,必将促进长廊文化建设的全面完成。

(来源:兰州日报2014年03月27日R11版)

来源() 作者()

甘肃文化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www.gswenhu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