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敦煌与丝路学

故事里的敦煌——敦煌·一窟一世界

2022年08月26日

作者:胡同庆,男,四川省乐山市人。《敦煌研究》资深编辑,敦煌研究院副研究员,已退休。主要研究方向为敦煌具象美学和古代社会生活史。已出版《敦煌学入门》《甘肃考古文化丛书?佛教艺术》《品味敦煌》《解密敦煌》《魅力敦煌——从美学角度赏析敦煌艺术》《美丽敦煌》《敦煌壁画中的养生》《敦煌文化(普及本)》《敦煌佛教石窟艺术图像解析》《敦煌艺术中的人与自然》等22部著作;另外发表《P.2824<三界九地之图>内容考证》《敦煌壁画中的水井图像考》《试探佛教的伦理思想》《论敦煌艺术的继承与创新》等150多篇论文。另外还发表了不少诗歌、游记和杂文。

敦煌,古时叫沙洲。这个称呼很应景,它的确就像一叶被搁浅在茫茫沙海上的扁舟,等待被发现、被书写,期待一次非比寻常的远航。公元前121年,意气风发的汉朝大将霍去病一路痛击匈奴,直到敦煌才勒住马缰。这是汉王朝全面反击匈奴的标志,也是这片沙海绿洲传奇航程的起点。汉王朝设立了敦煌郡,为丝绸之路提供稳定补给。十年之后,它被赋予了一个意味深长的名字--盛大辉煌,这就是敦煌。

提到敦煌,我们必然会想到石窟,尤其是莫高窟,735座洞窟,2000余尊彩塑,45000多平米壁画。1600多年的历史变迁和艺术积淀。让莫高窟有着"东方卢浮宫"之称。莫高窟,俗称千佛洞。它始建于前秦宣昭帝苻坚时期,后历经北朝、隋朝、唐朝、五代十国、西夏、元朝等历代的兴建,形成巨大的规模,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地。

众所周知,莫高窟洞窟内的主体是佛的塑像,其次是两侧的弟子、菩萨塑像,共同成为佛教徒顶礼膜拜的对象。另外,洞窟内的壁画属其主要作用是用形象的图画向佛教徒宣传、阐述佛教义理,同时以强烈的装饰性效果来感染信徒。而壁画中的主要人物,大多也是佛、菩萨、弟子画像,即所谓尊像画。

由此可见,从题材内容来看,佛、菩萨、弟子像实际上是敦煌佛教石窟艺术中的灵魂,如果佛教石窟中没有佛像或菩萨像、弟子像,这样的石窟显然就不能谓之佛教石窟或佛教石窟艺术了。

绝大部分佛、菩萨、弟子在当时都是确有其人,不管是作为创建者、领导者的佛,还是作为推广者、组织骨干的菩萨、弟子,都是当时社会中有血有肉的人,他们来自不同的社会阶层,有着不同的社会经历,有自己的思想和诉求。了解他们,才可能真正对佛教文化有所了解,也才可能真正对敦煌佛教石窟艺术有所了解。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诸佛、菩萨、弟子都各司其职,或各有自己的特色(神通)。如诸佛中,释迦牟尼佛主管现世对众生的教化,药师佛主管现世民生的病苦横祸,阿弥陀佛则主管接引念佛人往生"西方净土",即尽可能帮助人解脱临终时对死亡的恐惧,未来佛弥勒则给人以希望。诸菩萨中,文殊菩萨专门职掌智德、证德,普贤菩萨专门职掌理德、行德;观世音菩萨主要负责救众生之急难和尽可能满足世人之各种需求;地藏菩萨的职能主要是超度亡魂、解救坠落地狱的亡者并主持地狱审判;大势至菩萨主要引导人一心念佛求生净土;维摩诘菩萨的职能主要是以一位在家的居士身份,辅助释迦佛教化民众;另外还有供养菩萨、引路菩萨等,都各有自己的职责。佛陀的十大弟子中,舍利弗智慧第一、目犍连神通第一、摩诃迦叶头陀第一、阿那律天眼第一、须菩提解空第一、富楼那说法第一、迦旃延论义第一、优婆离持律第一、罗睺罗密行第一、阿难陀多闻第一,也各有其特长(神通)。

觉行圆满的佛

佛,佛陀的略称。古时也写作浮屠、浮图等。意译为觉者、知者,意思是"觉悟的人"。既能自觉,复能觉他,觉行圆满,名为佛,为佛教修行之最高果位。即在自己开悟的同时,也从事于救渡他人,使他人开悟。

从时间角度看,有过去七佛(毗婆尸佛、尸弃佛、毗舍浮佛、拘留孙佛、拘那含牟尼佛、迦叶佛、释迦牟尼佛)、现在佛(释迦牟尼佛)、未来佛(弥勒佛),另外还有过去五十三佛、三世三劫千佛等。

从空间角度看,以释迦牟尼佛所在的古印度为中心,西方净土有阿弥陀佛,东方净土有药师佛,另外还有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下十方诸佛等。

过去七佛的种姓与家庭

过去七佛,即毗婆尸佛、尸弃佛、毗舍浮佛、拘留孙佛、拘那含牟尼佛、迦叶佛、释迦牟尼佛,也就是包括释迦牟尼佛在内和他出世前所存在的六佛。

据佛经说,过去七佛分别来自三个不同的族系。其中毗婆尸佛、尸弃佛、毗舍浮佛三佛来自憍陈族(刹帝利种性),拘留孙佛、拘那含牟尼佛、迦叶佛三佛来自迦叶族(婆罗门种姓),释迦牟尼佛则来自瞿昙族(释迦族)。过去七佛中的毗婆尸佛、尸弃佛、毗舍浮佛三佛以及释迦牟尼佛的族系属于印度的刹帝利种姓,拘留孙佛、拘那含牟尼佛、迦叶佛三佛的族系则属于印度的婆罗门种姓。

敦煌壁画中的过去七佛像最早绘于西魏时期,以后隋、唐、五代等时期都有绘制。西魏第285窟中的七佛像绘于北壁上层,从东往西依次绘毗婆尸佛、尸弃佛、毗舍浮佛、拘留孙佛、拘那含牟尼佛、迦叶佛、释迦牟尼佛等佛像。壁画上七佛一字横排,分别为一佛二胁侍菩萨的组合形式,唯西端为二佛并坐二胁侍菩萨的形式。西端这幅图本应只有释迦牟尼佛的图像,可能因为壁面宽余,并与南壁的二佛并坐像对应,故这里以释迦、多宝二佛代替释迦牟尼佛。

弥勒:给人们希望的未来佛

据佛经说,弥勒出生于古印度波罗奈国的一个婆罗门家庭,他的父亲名修梵摩,母亲名梵摩拔提。"弥勒"是梵文的译音,意译为"慈氏",世称慈氏菩萨。

弥勒与释迦是同时代人,据说弥勒修行的历史还早于释迦牟尼!但他勇猛精进不如释迦牟尼。后来释迦牟尼成道了,他便前去听释迦牟尼说法,十分信服,认为其道才是真谛。于是,他便跟随释迦牟尼修道,由于勤学勤问,专心一致,在佛学上有了很髙的造诣,深受释迦牟尼的器重。作为释迦牟尼的大弟子,弥勒接受了老师多方面的考察,最后被指定当释迦牟尼的接班人,即预言弥勒将在很多很多年出世成为未来佛。

弥勒被指定为释迦牟尼的接班人后,便先于释迦佛入灭,离开了人间,生于兜率天内院。因为他将到人间继释迦之后成佛,所以这时的弥勒称为"一生补处菩萨"。

据佛经说,兜率天上,有五百万亿天子,天子们以神力造作的宫殿,有七宝大师子座,高四由旬。宫殿四角有四宝柱,一一宝柱有百千楼阁。楼阁间有百千天女,色妙无比,手执乐器。其乐音中,弥勒菩萨在兜率天的内院弘法,教化天众。

未来佛弥勒给人以希望,给人以鼓舞,给人以力量,因为未来能给人以丰富的想象空间。

自利利他的菩萨

菩萨,菩提萨埵之略称。意译为大觉有情、道众生、觉有情等,意思是"求道求大觉之人"。菩提,是觉、智、道之意;萨埵,是众生、有情之意。

菩萨,即指以智上求无上菩提,以悲下化众生,修诸波罗蜜行,于未来成就佛果之修行者。亦即自利利他二行圆满、勇猛求菩提者。

菩萨的境界,是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度众生出生死苦海。

敦煌佛教艺术中菩萨形象主要有文殊、普贤、观世音、大势至、地藏、弥勒、维摩诘、日光、月光等有名号的菩萨,以及大量没有名号的胁侍菩萨、听法菩萨、供养菩萨、引路菩萨等。

救苦救难的观世音菩萨

观世音菩萨,又名观自在、观音等。他是四大菩萨之一,也是西方净土世界教主阿弥陀佛座下的上首菩萨,与大势至菩萨,组成"西方三圣"。随着《法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的广泛传播,观世音菩萨在中国具有最广泛的信仰。

关于观世音菩萨的来历,佛教中说法各异。其中有一个故事,说观世音菩萨原来是妙庄严王的女儿,名字叫妙英。父亲为她早早就安排了婚事,但她不愿意出嫁,于是逃婚到荒山野岭,搭了个草屋专心修行。后来,她听说父亲病了,为了治好父亲的病,不惜割下自己臂膀上的肉,挖出自己的眼睛作为药引子,使妙庄严王病愈。妙英的一片孝心感动了佛祖,于是帮助她修成了无上的菩提。

地藏菩萨的前世今生

据说,地藏菩萨在过去无量劫前,曾是一个婆罗门女,她的母亲不信三宝而行邪道,死后堕入地狱。婆罗门女知道母亲的必然果报,就变卖家产为母布施修福。她非常挂念操心母亲的处境,在极度忧愁之时,婆罗门女受到一个声音指点,让她一心称念觉华定自在王如来名号。于是婆罗门女至诚恭敬一心念佛,不久便以念佛的力量,来到地狱,向鬼王询问母亲状况。鬼王告知,因为她布施供养和念佛的功德,亡母和其他地狱罪人,已脱离地狱苦而投生天道了。婆罗门女便在佛像前立下誓愿,要度脱一切罪苦的众生。

另外,在过去无量劫前,地藏菩萨曾经又是名叫光目的孝女。光目女的母亲生前喜欢吃鱼子、海鲜,造了极多的杀生业。光目女知道母亲死后会堕落到恶道中,于是请阿罗汉入定观看,见母亲果然在地狱中受极大苦。光目女一心念佛,造佛像虔诚恭敬供养。后来其母投生光目女家,为奴婢之子,出生未满三天竟能说话,哭泣告知:自己蒙光目救度投生为下贱人,而在十三岁将短命而终,并再受苦报,原因是杀害和毁骂二业。于是光目立誓要解救未来一切罪苦众生,而光目之母因此也终得脱离苦海。

断尽烦恼的弟子

弟子,音译室洒,意译为所教。即从师受教者。佛陀在世时之声闻等,乃至佛陀入灭后之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等,皆称为佛弟子。

敦煌石窟艺术中的弟子,一般主要指佛陀的十大弟子。十大弟子与佛陀最为亲近,常侍奉佛陀的生活起居,都是听闻佛陀声教而证悟之出家弟子,亦即闻佛说四谛法之音声而悟道的人,因此又名声闻。以能断尽烦恼、追求自我解脱为修行目的。

佛陀的十大弟子各有其特长,舍利弗智慧第一、目犍连神通第一、摩诃迦叶头陀第一、阿那律天眼第一、须菩提解空第一、富楼那说法第一、迦旃延论义第一、优婆离持律第一、罗睺罗密行第一、阿难陀多闻第一。另外,须跋陀罗是佛陀的关门弟子。

"智慧第一"的舍利弗"

舍利弗,佛陀十大弟子中"智慧第一"。又作舍利弗多、舍利弗罗、舍利子等。意译为鹙鹭子、秋露子、鸲鹆子等。

舍利弗的姓名与他母亲有关,据说其母是摩伽陀国王舍城婆罗门论师之女,因出生时以眼似舍利鸟(舍利鸟又叫鹙鹭、秋露、百舌鸟等),于是取名为舍利。另外,在梵文中,"弗"或"弗多",是"子"的意思。所以舍利弗,意思就是"舍利之子"。据说,舍利弗的母亲在当时是众女人中聪明第一,而世人出于尊重其母,所以称她的儿子为舍利子。

舍利弗自幼形貌端庄严肃,青少年时,跟着许多老师修习诸般技艺,多才多艺,通晓四吠陀等经典,又能广解诸论,十六岁就能挫伏他人之辩论,众人对他都非常佩服。

舍利弗年少之时,与邻村的目犍连结交,曾经一同去参加王舍城外祇离渠呵山的大祭节庆活动。他见众人混杂嬉戏,顿时产生无常之感,随即剃除须发,投六师外道中的删阇耶出家学道。他仅用七日七夜就学习并完全理解了其教旨意,成为其二百五十门人中的上首。虽然如此,舍利弗依旧感到大师的道还不能使人证得解脱,他依然感到迷茫。

当时,佛陀成道不久,住在王舍城竹林精舍。一天,舍利弗在王舍城中看见持钵乞食的马胜比丘(即阿说示)。见他威仪端正,行步稳重,心想:这个人看上去已经证得大道,我要去问他的导师是谁,他的教义是什么。舍利弗恭敬地询问马胜比丘:"僧人,你的身上散发着平和稳定的气息。你的德行和悟性,从你的身形姿态,一言一行中流露出来。请问你的导师是谁?你的导师的义理是什么?"

马胜比丘告诉舍利弗:"我是释迦牟尼佛门下的弟子。"然后向舍利弗解说了诸法无我的道理。舍利弗顿觉豁然开朗,心内感到了正法的力量。他向马胜比丘鞠躬表示感谢,马上去找到他的好友目犍连。随后与目犍连各率弟子二百五十人,一起前往竹林精舍皈依佛陀。

师从佛陀之后,舍利弗和目犍连帮助佛陀管理僧团,主持僧众事宜,成了佛陀弘法的得力助手,两人被称为佛陀门下的"双贤"。舍利弗以其聪明颖悟、能解决诸疑,被誉为佛弟子中的"智慧第一"。

国学大师季羡林在《红旗》杂志上发表的论文中写到"世界上历史悠久、地域广阔、自成体系、影响深远的文化体系只有四个: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再没有第五个,而这四个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只有一个,就是中国的敦煌,再没有第二个。"

由甘肃文化出版社出版的《敦煌·一窟一世界》一书,就详细地对诸佛、菩萨、弟子的身世、职能、特长等内容作了初步的介绍,希望读者在此基础上能够关注相关的图像和内容,才可能对敦煌佛教石窟艺术真正有所了解。全书图片精美,文字趣味性十足,适合所有喜欢敦煌,热爱石窟的读者阅读。














关于信息

2014-2024  甘肃文化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版权所有
网站备案:陇ICP备19004266号 设计制作:宏点网络
关闭

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