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界动态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业界动态
新闻动态

新书预告

业界动态

图书库存与品牌策略

2013年11月14日() | 打印内容 打印内容

图书库存与品牌策略

  目前,几乎所有的出版社,都面临着日渐沉重的库存负荷,或多或少地存在着“滞胀”的隐忧。对于出版社或策划编辑而言,在选题策划和图书出版时,应当采取怎样的战略和策略才能实现图书销售的良性循环呢?

  突破“板块思维”

  抓畅销书是每一个出版人梦寐以求的事情,也是解决库存货或流通周期的最佳选择——只要印数乃至加印策略得当,你甚至无须面对或思虑图书的盘活率问题。然而,策划或许是理性的,结果却往往是非理性的。由于瞬息万变的客观环境和诸多不可控的因素,有时甚至是因为某一个细节或环节的操作失当,我们常常面临“理想是丰满的,而现实是骨感的”尴尬。倒是某个不起眼的或完全想不到的选题,在不经意中竟成了畅销书。当然,这样讲并不是完全否认畅销书的可操作性,而是说对其进行理性操作的成功率是比较低的——即使间或成功了,这能成为一个出版社或编辑室图书出版的常态吗?显然不能。

  那么,蹭一把、捞一笔就走的跟风出版呢?既然人家已经畅销了,咱跟着搭个顺风车也不失为“明智之举”吧!不可否认,这种做法的确也有占了小便宜的,但更多的则在极短的时间里其产品就沦为了无效库存——试想,本来“畅销”的势头在目标受众中已经逐渐饱和并开始接近尾声,而仓促下制作的图书其内容到品相的质量显然经不起推敲,这种低层次的且一窝蜂地跟风出版,能不踩到泥潭里就算是幸运的了!

  既然单品种畅销书的追求并非常态,那么,靠数量或规模抑或在一段时间里密集发射选题,是否能成为解决之道呢?这里,我们首先要弄清所谓“规模”或“数量”是在何种意义上使用的。一般来说,出版社或编辑室要解决图书出版比较散、成规模有影响或双效俱佳的图书比较少的问题,就要牢固确立“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思想,坚决从那种效益平庸、不好不坏的“板块思维”中解放出来,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把自己有能力做好,或创造条件有可能做好,或实践证明自己做得比较好的图书做大做强。其实,握紧拳头,不四面出击,在几个重点方向上选择自己的战略重点,一旦有所突破就向纵深挺进并迅速扩大战果,不仅是一个策略问题、工作方法问题,更是一个能否坚持正确的出版导向的问题。因为诸多格调不高、七拼八凑表面看来“有点市场”的读物,恰恰是在那些缺乏战略思维,却习惯于按照“板块思维”进行选题堆砌的出版人手里大量产生出来的。本来,“板块思维”只是出版人成长中所必经的一个思维阶段,它较之于“拉到篮里就是菜”的阶段无疑是一个进步,但当它成为一种思维惰性的时候,就成了大量滋生平庸乃至低俗之作的“温床”。

  量以质为前提

  当一个出版社唯有靠品种的快速增长——即在一种低效益低水平的层面上,以批量使用书号为代价才能勉强维持生存时其活力或原创力就会趋向枯竭,诸如策划力、营销力,甚至编辑力都已被弱化乃至退化,直至被消磨殆尽,所谓出版社的“空壳化”即由此而生。出版社几乎完全退出了靠内容、智慧取胜的这个创意产业市场竞争的主体,表面看,这类书由于相当一部分为协作出版,因而并无营销压力,也就无所谓库存了。然而,正是这种看似“聪明”的选择,却为出版社的可持续发展带来深深的隐患:无须营销,也就无须布点;没有基本的销售网络,则导致那些所谓走市场的策划图书其出版之日即为库存之时——它甚至无法定时完成基本的铺货任务。

  所以这种规模化必须以“质”为前提,并非只要是策划的图书就有质量,而是必须真正能实现集约化的质量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质”。前面说的靠密集发射选题来试图击中细分市场,充其量只能说是蜻蜓点水式的规模。与此相比,所谓具有集约化水平的规模,才是真正具有市场震撼力的规模,或者说是有深度触感的规模,能够将细分市场的潜在可能性真正激活的规模。

  显然,这里所谓质量,并不单纯指单本书的内在和外在质量,而是通过“凝聚性”“有机整体性”和“持续滚动性”这样三个特性来展示的。所谓“凝聚性”就是要学会从战略角度来考虑品牌建设和特色出版的问题。作为一个出版社或编辑室在坚持实事求是的前提下,能否具有战略思维和长远眼光,能否具有一定的思想格局和精神境界,能否“摒弃坛坛罐罐”,力避烦扰纷嚣,心无旁骛地在几个重点方向上做出规模——当然是具有集约化水平规模的关键所在。

  所谓“有机整体性”,就是在策划并实施某精品系列时,要学会对其整体格局的内在逻辑或内在相关性有一个基本策划。由于超级大型项目一般都是通过集群来实现的,因而是否具有“有机整体性”,无疑是其能否将能量凝聚起来的重要标志。

  建设理性品牌集群

  基于此,我们就要考虑:所谓集群需设置几个系列才能基本构成?系列之间诚然是大致平行的关系,但如何才能在它们之前形成“互补”乃至“互动”?系列当然是由若干子系列组成,每个子系列也各自有独特的主题,但子系列之间,子系列无论是历时的还是情感的、抑或是并列的还是延伸的,无疑是与在某个阅读领域不断击中潜在市场的诸多点状群相重合的。

  当这些点状成为营销中的连续性的卖点时,所谓“持续滚动性”就是不言而喻的了。试想,当市场被连续不断的卖点所刺激,当这种刺激将潜在的阅读需求转化为现实的阅读需求,当这种需求被有节奏的滚动出版不断注入“活力”时,一场“长江后浪推前浪,一浪更比一浪强”的壮观景象,难道不是可预期的吗?显然,这里持续滚动着的,是凝聚起来的品牌的力量,是将差异性和多样性有机整合起来并有序释放的力量。

  从库存角度看,每一批新产品的市场投放,都会带动上一批至前几批产品的销售——与非集约性规模的产品相比,它极少有因图书流通周期长而不得不备有更多库存的隐忧——这种持续的滚动的销售模式,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大大缩短了图书的流通周期,提高了积压图书的盘活率;更重要的是,这种有序而持久的销售模式一旦建立起来,你甚至可以理性地决策“印数”或“加印数”,而这种决策之所以是“理性的”,因为某种规律完全可以让你把握流通的周期、库存的“度”乃至出版的节奏,从而也消解了为刺激销售而强化生产所带来的新的隐忧。

  看来,要破解本文开始时所提出的难题,在出版方面采取品牌集群的战略(即集约的规模化和有质量的集约化)并实施凝聚性、有机整体性和持续滚动性——这样三个特性,或许是解决目前普遍存在的库存压力、实现图书销售良性循环,从而真正走上出版繁荣之路的重要途径!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报)

上篇:

下篇:

来源(目前,几乎所有的出版社,都面临着日渐沉重的库存负荷,或多或少地存在着“滞胀”的隐忧。对于出版社或策划编辑而言,在选题策划和图书出版时,应当采取怎样的战略和策略才能实现图书销售的良性循环呢?) 作者() 阅读()
标签
相关内容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意见反馈

    甘肃文化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版权所有 设计制作 宏点网络

    地址:兰州市曹家巷1号16楼 电话:0931-8430531 传真:0931-8430531 电邮:press@gswenhua.cn 陇ICP备0800058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