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界动态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业界动态
新闻动态

新书预告

业界动态

总局曝光第四批编校质量不合格图书 18家出版单位的21种图书被责令收回

2015年4月7日() | 打印内容 打印内容

    从质检中心抽查的情况看,2014年3月~6月,分3批对180种少儿图书进行了编校质量检查。经查,17种少儿图书编校质量不合格,合格率为90.56%。不合格的少儿图书中,4本差错率在3‱以上。抽查教辅图书199种,学科涉及地理、语文、英语、数学、化学、物理等,其中有13种为不合格品,合格率为93.47%。不合格的教辅图书中,1本差错率在3‱以上。抽查其他类图书90种,其中有21种不合格,合格率为76.67%。不合格的其他类图书中,差错率最高的一本达6.81‱,是本次抽查的所有图书中差错率最高的一本。综合以上情况,质检中心组织专家共抽查469种图书,不合格的为51种,总合格率为89.13%。其中,教辅图书合格率最高,为93.47%,其次为少儿图书90.56%,其他类图书合格率最低,为76.67%。


【探因】七问题 凸显质保制度须到位
    《中国新闻出版报》:近年来,我国出版业保持平稳较快增长态势,出版了一大批精品力作,但出版物质量方面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出版物质量专项年”的质检结果就是一个例子。在您看来不合格出版物的主要表现有哪些?
    负责人:主要有如下7个方面:
    其一,一般性字词差错。此次抽检,发现问题多出在文字错误、英文拼写错误等方面,并有少量的拼音用法不规范。明显的字词错误分为两类,一类是对理解文章影响不大但错误明显,如“相悖”误为“相背”,“南极”误为“南级”,“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误为“钢铁是怎样练成的”,“BREAK”误为“BRERK”,“孩子们”误为“孩了们”、“中国人”误为“中国入”,等等;另一类看似也是一处字词错误,但是对于做题或阅读影响很大,如把“5g”误为“sg”,“离子”误为“粒子”,“then”误为“the”,令文章或题目晦涩难懂。
    其二,教辅图书中的题目或答案错误。在不合格教辅图书中,因答案错误而计错的问题很多。这种错误对于做题的学生来说,影响的可能不只是一道题,而是思路、时间、总体成绩。本次检查中出现的差错主要有:一是题干中要求选出正确的答案,而答案中没有给出正确的选项;二是答案错误,如虽然“2CO+O2=2CO2”和“C+O2=CO2”两种反应都能产生CO2,但是前者与题目中给出的物质来源不符,如正确答案应该是D,但书中给出的答案却为A,等等;三是题干中缺少条件,无法按照要求做出解答。
    其三,知识差错。在知识性问题方面,存在知识陈旧、知识错误等。如将“重庆市”误为“四川省重庆市”,将“印度尼西亚雅加达”错成“印度雅加达”等。在一般社会知识方面,一本图文并茂的科普书,虽然在编校过程中比较重视对文字的校对,但在文图配合上却出现了错误,如文字介绍的是装卸军事物资的后勤场面,所配的图片却是一架美国C-5运输机失事坠毁现场。再如一本关于唐诗的书,在介绍李白的诗《望天门山》时,错误地将诗中所提到的位于安徽芜湖的天门山,注释为“位于湖南张家界”的天门山。
    其四,标点符号差错。客观地说,在2014年的检查中,发现的标点符号差错较往年有所减少,这与出版单位仔细学习新版的《标点符号用法》不无关系,但有些问题还比较突出,如省略号与句末点号的关系不清,连接号(一字线、长横、半字线、浪纹)的误用或混用,间隔号与小数点的混用,书名号的使用不当等。
    其五,版式差错。与一般图书相比,教辅图书中排版出现的问题较多,这主要是因为教辅图书练习题居多,且科目繁多,版式与一般图书相比更复杂、更琐碎,因而出现了不少如行首顶格、文字应接排而未接排、符号放行首、字符间距不一,以及英语教辅书中特有的逗号后面未空半格等问题。
    其六,地图差错。有的图书使用地图不规范,特别是在教辅图书中,地图中缺少南海诸岛、钓鱼岛、赤尾屿,个别地理类教辅图书还出现了地图变形或国界线不清、国界线该虚未虚等问题。
    其七,内容质量不规范、不健康。在本次检查中,质检中心除检查图书的编校质量外,还着重检查了图书的内容质量,并发现了一些问题。如部分图书中出现了一些不应在正式出版物中出现的网络用语、字母词,如个别图书的封面和扉页上出现“屌丝”一词。还有个别图书选题低俗,观点狭隘庸俗,误导读者,如某书宣扬“忠厚是无用的别名”,无端对传统美德进行攻击。这些都不利于弘扬中华文化优秀品质,不利于正能量的发挥。
    《中国新闻出版报》:据您分析,导致出版物质量不合格的根源在哪里呢?
    负责人:从本次图书质量专项检查的实际情况看,产生编校质量差错既有编校人员质量意识淡薄、业务能力不足等主观原因,也有图书出版市场竞争加剧等客观原因。有这样几个不可忽视的根源:
    ——部分出版单位以经济效益为导向,造成单位及编辑人员质量意识淡薄。在图书生产过程中,不顾出版工作规律以及图书质量保障体系的相关要求,使生产计划、选题论证、三审三校、印前审读等环节流于形式甚至随意缺省,导致编校工作在制度上和流程上出现很多缺陷和漏洞。同时,出版单位为了抢占市场,大大缩短图书出版周期,往往需要数月甚至更长时间打磨合格后才能面世的图书,不到一个月就能“粉墨登场”,甚至几天就能跨入发行市场。教辅图书因其读者广泛,市场需求量大,准入门槛较低,利润较高,在教材出版的春秋两季,编校人员工作量激增,一些出版单位为了抢时间,三审三校只能流于表面,像普通商品流水线作业一样简单仓促出版。
    ——个别出版单位图书质量保障体系不健全或形同虚设。不能严格执行“三审三校一读”等最基本制度的出版单位很容易出现严重编校问题,甚至是导向性问题。出版单位对图书保障体系的不尊重,甚至出版单位领导层和管理机制的市场导向,也直接导致了编校人员对编校质量问题的不重视,如此产生恶性循环现象。
    ——不规范的合作出版致使图书质量产生不可估量的隐患。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一些出版单位,尤其是一些中小型出版单位,为了眼前利益,在与民营文化公司合作出版的过程中,将“编辑校对权利”也一并“出租”。长此以往,规范的编校环节逐渐被边缘化,出版单位的编校人员业务能力逐渐退化,更谈不上在合作出版过程中对书稿编校质量和内容质量的判断了。
    ——跨学科、跨专业的盲目出版,大大增加了差错概率。从近几年的出版现象看,出版行业跟风现象非常严重,一种畅销书出现,很快就会有数种、数十种甚至上百种同类书跟上,甚至书名都基本一样。其间,不少出版单位忽略自身原有优势,跨学科、跨专业出版自己并不熟悉、不了解的专业领域的图书。这样的选题运作,从一开始就埋下了多种质量隐患,无论是审读人员还是校对人员,都很难真正对内容及编校质量把关。

12345

上篇:

下篇:

来源() 作者() 阅读()
相关内容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意见反馈

    甘肃文化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版权所有 设计制作 宏点网络

    地址:兰州市曹家巷1号16楼 电话:0931-8430531 传真:0931-8430531 电邮:press@gswenhua.cn 陇ICP备0800058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