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_191px

编著畅谈
当前位置:首页 > 编著访谈 > 编著畅谈
编著访谈

主题出版

编著畅谈

作者访谈|弋舟:写作亦如生活

2015年5月15日() | 打印内容 打印内容

关于 个人作品

   认识弋舟  

弋舟 70年代代表作家

 

大量长中短篇小说见于重要文学刊物、被选刊转载并辑入年选

2015年短篇小说《所有路的尽头》获《十月》文学奖

2014年中篇小说《等深》获郁达夫小说奖

中篇小说《等深》、中篇小说《所有路的尽头》分别入选

2012年度中国小说排行榜和2014年度中国小说排行榜


    关于写作                                                                                                                                                                                                                          

1您怎么看待自己作为“70后”作家的身份?

 

弋舟:这个不需要格外“看待”吧,就像性别一样,天生的。当然,从文学品质上而言,这一代作家有其特殊性,但这个特殊性无论如何也大不过文学的共性。我是说,如果将我们放在文学史的长河当中,也许这一代就并不会显得有多么特异了。

2您的小说中常常涉及小人物的命运,这些小人物又经常对生活的压力表现出无可奈何的隐忍,他们仿佛在用这种隐忍坚持自己的尊严?

 

弋舟:涉及小人物的命运,基本上是文学的常态,而这些小人物“经常对生活的压力表现出无可奈何的隐忍”,不仅是文学描写的常态,也是生活本身的常态。像《水浒传》里面那样的拔刀而起,“反他娘的”,毕竟鲜见。面对不公,小人物能怎样呢?当然,隐忍是我们维护尊严的基本手段。这很悲凉,而文学,可不就是描述悲凉的吗?

3您的私人生活圈与您的小说之间有什么关系?您在小说中是怎样理解和处理这二者之间的关系的?

弋舟:我自己写作,日复一日,私人生活圈必定也就围绕着写作建立起来了,朋友,师长,都和文学有关。因此,我的生活圈子和我的小说,是一种互为因果的关系,我不需要格外“处理”它们之间的关系。说到理解,倒是常常会觉得不可思议——究竟是写作给我带来了朋友,还是朋友促使了我的写作?这就是鸡和蛋的问题了。

4您经常喜欢使用对立关系的词语,试图在其中找到怎么样的表达目的?

弋舟:我自己倒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如果真是如此,那么也许是我想从词语的对立中形成必要的“张力”。文学所要描述的,一定不是一个非此即彼的世界,它一定是充满悖论和矛盾的,因此,有“张力”的词语,在辩难当中,才有可能呈现出足够的复杂性。

  《弋舟的小说》2014.4

《春秋误》2012.3

 

 

关于 写作和阅读

1您最喜欢哪些外国和中国的作家?为什么?

   弋舟:喜欢的实在是太多了,已至难以细数。但说到“最喜欢”,我却只能陷  入无语。我不喜欢“最”什么的描述。

2对创作您有时间方面的压力吗?

 

弋舟:没有。我只有虚度时间的压力。

3写作中会遇见怎样的困难?

 

弋舟:困难对一个作家而言,是永恒的,并且,作家们每次遇到的困难可能都不相同,因此,我无法给你描述一个具体的困难。

 

 

作家看弋舟


形成一个讨论的场域,无论是共鸣还是争辩,它都能够激发你,让你生出很多想法,这样的作品于我是好的,弋舟的小说满足了我这样的阅读要求。

——李敬泽

 

有着一种超乎群伦的语言能力。要而言之,弋舟的小说语言不仅极富诗性,而且还特别精准、简洁、犀利,在充分及物的同时也具有某种非常突出的能够穿透社会世相与生存真相的能力。

——王春林 弋舟:时代精神内核的勘探者

 

弋舟用寓言的方式表达了扭曲、破碎又不乏蓬勃的世纪末情绪,展示了城市化进程中青年一代对主体尊严的执守和面对多重意识形态压榨的窘境。

——安玮娜 城市视阈与时代底色-弋舟小说简论

 

他实现了对以欲望化叙事为主流的当前城市书写的超越,为新世纪城市小说发展路向做出了重要探索。

――权绘锦 城市生存景观与文化颓败书写中的先锋执守-弋舟小说论

 

 

他的中短篇小说,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并无清晰的时代背景,有意赓续由余华、苏童、格非、北村等开创的先锋小说传统,注重形式和叙事实践,追求文化和哲学意义上的深度。另一类,则把目光放在当下,通过相对简单的情感故事去表现复杂的时代变迁和精神镜像,达到以简驭繁、以小见大的艺术效果。

——李德南: 有情所累此生--弋舟小说论

 


文学如果不关注时代,时代也不会关注文学

本文为甘肃文化出版社原创 如有转载请注明

12

上篇:

下篇:

来源() 作者() 阅读()
相关内容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 © 甘肃文化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版权所有 设计制作 宏点网络

    地址:兰州市曹家巷1号新闻出版大厦18楼 电话:0931-2131306,0931-2131307  电邮:gswenhuapress@163.com 陇ICP备19004266号 甘公网安备 62010202002998号 甘公网安备 62010202002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