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也是中国文学的源头之一,收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311篇诗歌,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起初叫做《诗》,孔子曾多次提及此称,如“《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 “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汉代以后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
这部上古诗歌集,因诗篇卓越的文学性和思想性,早已成为中华文化的核心经典之一。春秋时期的“君子”们,把能娴熟运用《诗经》表达心意视为有教养的标志。战国时它被列入“五经”,汉代以后地位进一步提升,解读《诗经》甚至成为一门学问。
然而,对现代读者来说,文言文成了理解《诗经》的障碍。许多人有意阅读,却因古奥难懂只能望而却步。
那么,如何让今天的我们也能领略《诗经》的魅力?一个便捷而有效的方法,就是通过讲述诗篇背后的故事来走进这部经典。
其实,这种讲故事的方式也符合《诗经》创作的初衷,毕竟在前秦时期,诗歌很少脱离具体事件而空泛抒情。
这里的“事”,既有朝廷宗庙的大事,如战争、祭祀、朝聘;也有田野山林的日常,如春耕、秋收、恋爱、婚嫁。每一首诗,都是在特定社会生活事件的背景下产生的。不仅“国风”中有故事,“雅”“颂”中同样不乏叙事诗篇。《大雅》中的《生民》等五首“周民族史诗”,是对周历代祖先事迹的歌咏;《商颂》中的《玄鸟》等诗,则追忆了商民族的起源和发展。
还有一些诗是对当时“新闻事件”的“评论”,如《郑风》中的《叔于田》《大叔于田》两诗。即使是那些看似纯粹抒情的恋歌,也往往由主人公的具体故事生发而来。
《诗经》故事最动人的莫过于爱情故事。《诗经》中的爱情诗篇,涵盖了上古婚恋习俗、隔河相望型的爱情、家庭生活剧、齐地婚恋风俗、相爱与守候的承诺等各种主题。这些诗篇或幽默风趣,或引人深思,用最朴素的语言表达了最真挚的情感。通过解读《诗经》中的婚恋诗,我们可以客观还原诗歌创作背后的爱情故事,领略古代的婚姻恋爱习俗,了解当时人们的婚恋观念,进而走进他们真挚的情感世界。
孔子曾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借助《诗经》中的爱情故事,我们可以陶冶情操;在对诗篇主人公的理解与同情中,激活我们的情感感知力;在一个个动人故事的演绎中,重拾爱的能力,学会爱自己和爱他人的方法。
当我们读《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时,仿佛看到一位男子对心上人的辗转思念;
上篇:
下篇:
Copyright © 甘肃文化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版权所有 设计制作 宏点网络
地址:兰州市曹家巷1号新闻出版大厦18楼 电话:0931-2131306,0931-2131307 电邮:gswenhuapress@163.com 陇ICP备19004266号
甘公网安备 62010202002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