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_191px

编著畅谈
当前位置:首页 > 编著访谈 > 编著畅谈
编著访谈

主题出版

编著畅谈

责编心语|六十年的执著与坚守——马通先生自选文集《边塞纪事》读后

2015年5月15日() | 打印内容 打印内容

六十年的执著与坚守   ——马通先生自选文集《边塞纪事》读后



    20世纪40年代,位于现在西安的国立西北大学,有一个清真灶,学校里信仰伊斯兰教的同学,都在这个清真灶就餐。为了管好灶,经大家提议,成立了一个 “回民同学会”。 
    “回民同学会”是一个由穆斯林大学生组成的学生团体,有理事数人,一个来自甘肃张家川(今甘肃张家川回族自治县)的法律系学生被推选为理事长。不久,他和中文系高年级的冯虚(冯增烈,1926年—1996年)等人一起,创办了一份旨在弘扬民族文化、介绍穆斯林生活习俗与伊斯兰教的刊物——《新录》。从此,他开始在这份刊物上发表文章。他写的文章,主要是向读者介绍穆斯林生活习俗和伊斯兰教教义,比如《为什么回民不吃猪肉》、《为什么回民不食血液》、《回民不食没有诵真主之名屠宰的牛羊肉》、《回民婚丧礼仪》等。 
    《新录》为不定期刊物,办刊经费依赖穆斯林学生的捐助,经费很困难。1949年西安解放后,大多数同学走上了工作岗位,刊物也就停办了,前后共四期。然而,他探究回族历史、伊斯兰教历史的热情自此一发而不可收,成为他一生执著追求与坚守的志业。 
    在学习法学史时,涉及罗马法和伊斯兰法,从此他“知道了《古兰经》不仅是一部宗教经典,而且还是一部法学典籍,是可以研究的”(本书P1)[1]。他的家乡是穆斯林比较集中的一个地区,他的家庭是一个穆斯林家庭,他“从幼年时期就听到教派、门宦中的一些矛盾与斗争,以及发生械斗的情形”,因而想到“教派与门宦”问题的研究,“经过与同学们交换意见,认为这个课题很有现实意义,从此就开始翻阅报刊杂志,访问一些宗教界人士,走上调查研究的漫长岁月”(本书P176)。思考的种子和问题的意识,在他的大脑里扎下了根。这是他漫长学术人生的开始。 
    那时候,他还不到二十岁,他的名字还叫马春华,还有一个经名,叫尤素福。但后来真正为人熟知的,是他的另外一个名字——马通。 
    在他迄今为止勤谨、执著于回族学、伊斯兰教研究的六十余年中,一共撰写了七部专著、五十余篇论文,主编了两部志书、七部论文集和资料集,还参与了三种辞书词条的撰写。 
    他的代表作是《中国伊斯兰教派与门宦制度史略》,细致周密,精见迭出,发前人所未发,具有广泛而深远的意义,被称为这一领域的开山之作,备受国内外学界推重。著名史学家白寿彝称其“具有开拓性的贡献”,德国学者雷尼·戴凌称其“资料室分稀罕,学术价值很高”。[2]有人称他为当代回族学研究的奠基者和开拓者[3],有人称他为中国伊斯兰教派与门宦制度研究的奠基人,有人称他为我国苏菲派研究的开拓者,是当代中国伊斯兰教、回族学学科建设的倡导者和奉献者[4]。 
    他当得起这样的评价。

12345

上篇:

下篇:

来源() 作者() 阅读()
相关内容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 © 甘肃文化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版权所有 设计制作 宏点网络

    地址:兰州市曹家巷1号新闻出版大厦18楼 电话:0931-2131306,0931-2131307  电邮:gswenhuapress@163.com 陇ICP备19004266号 甘公网安备 62010202002998号 甘公网安备 62010202002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