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老领导周巍峙同志在2014年9月12日走完了他99岁的光辉历程。这几天,我被巍峙同志(我一向这样称呼他)的人品和业绩深深地吸引和感召了,不能不把反复出现的一些难忘的记忆写出来。
十大集成
我是9月14日上午赶到巍峙同志的家,向他的夫人王昆同志表示哀悼和慰问,然后向他的遗像三鞠躬。我抬头望去,端庄慈祥的遗像安放在10部大书之上,格外引人注目。我问陪立一旁的巍峙与王昆之子八月,那是10部《中国民族民间集成志书》吗?在八月作了肯定回话后,我面对遗像高声地说:“没有周巍峙,就没有十大集成。”
我为什么如此关注灵堂摆放“十大集成”这一细节,并大声说出去?
大家知道,巍峙同志,从1934年起就投身革命文艺事业,新中国成立后又长期担任文艺领导工作,对新中国文艺的繁荣和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这是有口皆碑的。由他作曲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和《十里长街送总理》,由他组织的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和大型革命舞蹈《中国革命之歌》,都已成为永载史册的时代经典。而由他主持编纂的“十大集成”志书,以其质量、规模和学术价值,在灵堂上作为人们仰视与思念的标志性物体,是再适当不过的了,而且必将超越他所贡献的其他时代经典,更长期地为人们所收存所使用。
1979年开始编纂,2009年出齐的“十大集成”志书,共450册、4.5亿字,包括《中国民间歌曲集成》《中国戏曲音乐集成》《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中国曲艺音乐集成》《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中国戏曲志》《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中国歌谣集成》《中国谚语集成》《中国曲艺志》10个门类,每一门类都按省分卷,全面反映了我国各地区各民族戏曲、曲艺、音乐、舞蹈和民间文学的历史和现状,是对我国源远流长、浩如烟海的民族民间文化在抢救与保护方面规模最大、质量最好、最有代表性的出版工程。
诚然,“十大集成”是多部门、多地区共同协作参与,数以10万余人踏遍高山、草原、密林、边陲,采用多种手段进行记录、整理而集其大成的。然而,从始至终,一以贯之,直至大功告成,更靠巍峙同志的谋划、操劳与奉献。我翻阅了收在《周巍峙文集》中专门指导“十大集成”工作的23篇文稿,对制订与调整编选规划、确定编选原则与分地分卷指导、组织力量与协调各方、争取经费保障与改善编选条件、审查定稿与安排出版等,都有详尽反复的论述,而各篇论述都围绕一个总的目标,就是保证这项被誉为“建造民族民间文化万里长城”的宏伟工程的高质量,切实防止某一城区、某一角落出现“倒塌”。特别是当编纂工作出现“没有预想到的复杂情况和严重困难”,他又从文化部代部长、第一副部长任上退下来之后,仍然为“十大集成”到处奔走呼号,亲自赴中央有关部门协调,亲自跑财政部协调经费,亲自到有关省市督办。经常陪伴他工作的,是一个二至三人的小班子,到后期,已被人们称为“老集成”了。我曾经对他表示我在任时对这套书做得太少了,而他总是以办成了什么事来体谅他的老部下。正是由于这些记忆涌上心头,我才在灵堂上高声喊出:“没有周巍峙,就没有十大集成!”